一、盲目推广种植药材扶贫不行
1.中药材种养殖业成为地方政府帮助脱贫致富的优先扶持项目
中药材之所以会成为各地政府扶贫的热门选择,主要原因有三:一是中药材绿色、健康的特征,十分符合各地产业结构调整大主题;二是我国中药材资源分布范围较广,适应性强,适合不同地区“因地制宜”发挥地域特色;三是中药材种植,利于与当地旅游、养生和医药工业等产业链深度对接,是较好的地方协同区域经济模式。
2.追求短期效益,药材品质不稳定,生产发展存隐患
中药材规模种植一定要严格按照中药材标准化种植。有的农户在中药材田间管理过程中为追求产量和经济效益,加大施肥量,从而导致重金属或农残大幅超标。此外,对于根茎类药材品种也有药农大量使用生长素,以达到增量的目的。一种叫“壮根灵”的生长素便在麦冬、党参等根茎类药材产区被药农广泛使用,泛滥成灾,这直接降低了药材的有效成分含量,同时也对大众的身体健康带来安全隐患。
3.盲目发展种植,未重视中药材种源质量
由于目前部分药材种子的生产仍存在不规范采收和种植的情况,最终导致药材质量不稳定。以当归为例,当归育苗对种子要求非常严格,选用不同的种子就育出不同的苗子。用头穗种子、老熟种子或者提前抽苔的当归植株结的种子种出的当归,抽苔率均偏高。且在栽培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一年生当归种子种出来的当归抽苔期要比正常种子种出来的明显提前,且抽苔率也比正常高出40%—50%。
利用优势资源做优势产业
1.利用道地优势做品牌规划
因各地的自然环境不同。生产出的同种药材品质也有差异,价格有参差不齐。一般来说,本地的特优产品最容易受药厂、药商的青睐,价格高,销得快。所以制定中药材扶贫项目时,应首先明确哪些是本地的特优品种,然后再做决定。当然除了本地品种的道地优势外,药材产地还可以通过发展特色旅游经济来创收,进而带动中药材种植良性发展。例如,甘肃省宕昌县依托“千年药乡、天然药库”之中药材资源优势,使旅游业与道地药材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开启了中医药养生旅游新模式。
此外,还应坚持品牌战略,创造发展优势。制订道地药材产业的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行标准化建设,地方相关政府部门可颁布实施地方农业生产标准,确立深加工增值方向,把产业链扣紧拉长。同时还可以申报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认证,例如文山三七、江油附子、西和半夏、礼县大黄等。通过地理标志的知名度来助推当地中药材种植往精细化的方向发展。
2.利用人才资源助推当地药材生产发展
信息不灵,科技落后,缺乏科学技术指导是很多中药材产地普遍存在的问题。因此要充分调动当地及其周边的科研院校人才资源,有计划、分步骤地对药农进行中药材种植加工方面的培训。对于种植比较集中的地区,应设立专门的中药材种植技术服务机构,加强技术指导,提供有效快捷的信息指导,切实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在栽培研究方面,种质资源调查、培育、鉴别研究仍需深入,药材的良种选育需要专业人才做技术推广和支撑,这样才能科学引导各个产地向规范化种植发展。
3.充分利用中药材电商资源,助源头精准生产
随着时代的变迁,各行各业正在加速调整经济结构转型。对于传统中药材产业的源头——中药材种植而言,要想抓住时代的脉搏,搭上“大健康”这趟高速列车,就必须要通过“互联网+”的发展模式来规划。互联网大数据能帮助源头端获悉产业链的中、下游最新发展情况,进而实现精准生产,向着农业订单模式的方向靠近。
盲目推广种植药材扶贫,必将适得其反。因此,要搞中药材扶贫,就必须要充分利用优势资源来做自己的优势产业,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和国内优秀电商信息平台,放眼全产业链,对中药材种植做长远规划,从而真正实现中药材种植的精准扶贫。